“后韩礼德时代”的功能语言学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2023年会综述
李雨珊
[摘要]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2023年会近日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韩礼德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与学术创新”。15位海内外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应邀作主旨发言,140名国内外学者参与其中。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胡壮麟先生与研究会名誉会长、诺丁汉大学Derek Irwin教授应邀分别致开、闭幕辞。本次会议包括平行论坛在内,内容丰富多元。学者们不仅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了一些非常重要且有趣的领域,还以一种细致入微的方式拓展了韩礼德先生的理论思想及相关研究工作。
[关键词]国际韩礼德研究会;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学术创新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the “Post-Halliday Era”: A Review of the 2023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allidayan Linguistics
Li Yushan
[Abstract] The 2023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allidayan Linguistics has been successfully held online recently. The theme of this conference is “The Theory, Application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of Hallidayan Linguistics”. 15 scholar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from home and abroad were invited to deliver keynote speeches and 140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participated in it. Mr. Hu Zhuanglin, Honorary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allidayan Linguistics and Senior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Derek Irwin, Honorary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were invited to deliver opening and closing speeches respectively. The conference, including the parallel forums, was rich and diverse in content, and the scholars not only explored some very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areas using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but also expanded Halliday’s theoretical thoughts and related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allidayan Linguistic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pplication; Academic innovation
一、引言
2023年10月13日至15日,国际韩礼德研究会2023年会在线上成功举办。年会由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主办,国际韩礼德研究会提供学术支持,广州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国际期刊《东亚学术研究》、集刊《外国语言文学评论》协办。
本次年会共邀请了15位海内外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做主旨发言,他们分别是诺丁汉大学Derek Irwin教授、利兹大学Elisabetta Adami教授、麦考瑞大学Annabella Lukin教授、麦考瑞大学Emilia Djonov 博士、马德里自治大学Mick O'Donnel博士、圣路易斯大学Anne McCabe博士、悉尼大学Georgia Carr博士、海岸角大学Isaac Mwinlaaru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复旦大学杨雪燕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敏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袁传有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侯建波教授、山东大学王峰教授、中山大学胡婧媛博士。
另外,包括开、闭幕式在内,各环节主持人分别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唐子茜、卡内基梅隆大学王玥、深圳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刘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袁传有、悉尼大学/悉尼东区社区学院迟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敏、天津科技大学刘向东、澳门大学杨荟、中山大学赵奕、中山大学李雨珊、上海师范大学符小丽、北京交通大学刘玉洁、清华大学朱黎黎、暨南大学刘悦怡、湖南师范大学秦勇、中山大学温佳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牛文培。平行论坛主持人分别为:广州南方学院邹文婕、河海大学张慧颖、广州南方学院金悠、天津财经大学杨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刘宁。
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胡壮麟先生作为国际韩礼德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受邀致开幕辞。胡先生对年度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生动愉快地回忆了其师韩礼德先生与中山大学先后七十多年的不解之缘,并在致辞中提出“后韩礼德时代”的概念,勉励韩礼德研究会“脱颖而出”“一鸣惊人”,为弘扬韩礼德先生的学术遗产而努力。
之后,国际韩礼德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丁建新教授代表会议理事会做了2023年年度工作报告。丁教授提到作为会议的“韩礼德研究会”先于作为机构的“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存在,依托于中山大学,先后召开六次年会。同时,他鼓励各位同仁牢记“犹记世人多悲苦,清早出门暮不归”的初衷,给学术以选择,营造良好、公平的学术环境,打造学术共同体,培养“后韩礼德时代”的新一代功能语言学学者。
下文将围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SFL)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对社会的关照,及理论拓展三方面进行评述。
二、SFL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SFL理论因其描述全面系统,在语言教学领域具有很高适用性。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名誉会长、诺丁汉大学Derek Irwin教授发言题目为Assessing Writing as Individual Practice: where system, theory, instance and practice precariously meet。他将重点落在学生写作指导之上,体现了SFL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作用。教授开篇引用了Halliday与Matthiessen发表于2014年的论文中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text)的两个主要视角,即将语篇当作成品(artefact)或样本(specimen),引出目前学生写作教学实践当中的问题,即他认为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作文既符合规范(表明学生能熟练掌握语言系统),又具有个性(表明学生具有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这一结果较难。同时,我国教育环境与指导教师的教育背景体系之间也存在出入。因此,他引用相关评价量规(rubric)并指出其中评价内容中已包含对于个人标识(personal stamp)的相关要求,而个人标识实则为该语篇是否能成为样本的关键。结果发现:学生作文达到既符合规范又具有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这一结果确实较难,但其内容中也有能达到评价量规所列体系中最高等级的表达,即可以从其内容中观察到个人标识。因此,教授认为在个人写作上,语篇既是系统的展示即成品,又是系统的独特应用即样本。教师应将学生作文视为样本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继续改进。
圣路易斯大学Anne McCabe博士发言题目为An SFL Lens on Learning Language through CLIL。她认为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理论要求真正实现内容与语言的整合,在CLIL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模式和教学法需要同时关注内容与语言这两方面,然而目前教育中两者之间缺乏融合。而SFL因其具有关于学校教育体裁和语域的理论视角,可与CLIL相结合来指导教学。她所在的西班牙CLIL课堂上,常见形式是学生写一些简短回答来回应老师的提问,因此她认为传统分析体裁的方法无法适用于此。由此McCabe博士团队也利用了Dalton-Puffer教授的认知话语功能(Cognitive Discourse Function,CDF)模型,因该模型中包含认知所需要的Categorize(分类)、Define(定义)、Describe(描述)、Evaluate(评估)、Explain(解释)、Explore(探索)、Report(报告)这7大过程,因此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可使学生的认知与语言相结合。同时McCabe博士也利用了SFL对语言的描述,以弥合不同类型话语单位之间的差距。该研究围绕口语与书面语、西班牙语与英语、科学课与历史课这三层次进行。结果发现:(1)定义上,两种语言间并无差别,但分别在口语与书面语上存在不同。即学生在书面语中运用更多正式定义,而在口语中运用更多半正式定义,并展现更多扩展;(2)分类上,学生使用母语或英语时,在过程与参与者方面存在不同,但在口头表达的事实和观点的概念复杂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3)评价上,用英语写作时,高年级明显比低年级使用更多评价意义、更广泛的语言资源用于鉴赏方面、更倾向于从个人情感转为他人情感、提供了更多“评价+理由”,并在理由中展示了更多历史证据;同时学生尽管在中小学阶段是用英语学习历史,但其会通过母语的更多表达方式来表达态度;(4)探索上,学生在两种语言下均展现了探索意愿,但在语言资源尤其是情态化上存在困难;同时教师需用认知内容丰富的任务来引导其提高认知与语言发展。综上所述,McCabe博士通过分析西班牙中小学生有效使用定义、分类、评价、探索等语言能力,说明了应用SFL描述来探讨学生用英语实现CDF的路径,及在教学中实现内容与语言融合的方式。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杨雪燕主旨发言题为Interpersonal projection as EFL teachers' discourse strategy to enhanc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她认为,以往研究揭示了影响学生交际意愿(WTC)瞬间状态的情景变量,但少有研究涉及教师提高学生WTC的策略。她认为在EFL教学中,提高学生的WTC既关键又具有挑战性,教师一方通过调整策略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WTC。因此她通过设置实验对照组展示了SFL中的人际投射(IP),可以作为EFL教师提高学生WTC的话语策略,促进师生课堂交流、学生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具体表现为,当教师向学生提问互动时,如在问题中加入了IP,例如Would you like to tell us... / Do you remember / What do you know about...等,不论此时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所涉及的问题类型复杂与否,对比没有加入IP的情境而言,学生更愿意输出更多带有个人思考、情感、经历等方面的回答,即学生的回答表现为更长、更复杂。该研究结果拓展了我们对IP的人际意义如何在特定情境中诠释话语基调的理解,促进了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完善。
三、SFL理论中所蕴含的深切社会关照
韩礼德先生早在1990年第九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学会上已提到,一些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实则也是语言问题,语言建构意识形态及现实。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副会长、利兹大学Elizabetta Adami教授主旨发言题为The social semiotics of culture as non-/sharedness: The case of food。她长期关注文化相关的研究,认为文化是一个有问题的词。因为即使在提倡"多样性"的论述中,文化也常常被用作民族(nationality)/种族(ethnicity)的代名词,并与“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和“亚文化”(sub-cultures)挂钩。文化变成用来给他人“贴标签”的“黑匣子”(black box),同时忽视/压制了“内部”的不一致,突出了与“他人”的差异。教授以食物为切入点,收集了脸书Facebook 上约400个群组帖子的内容及跟帖回复,通过每周确认,前后历时三年完成了相关的研究,在本次发言中,她展示了对于其中“CUCINAREMALE”(英译:cooking bad)群组的分析。教授发现非/共享可通过维度(dimensions)(教授也将其解释为来源)和角度(degrees)(也可解释为个人立场)这两方面判断。如帖子上“Pasta for the staff at work in Ireland. The problem is that I work in a restaurant”的内容体现了地点维度。跟帖中既可以看到围绕这个地点展开的内容,也可以看到跨越这个地点维度,展现其他维度的内容(教授称这种现象为crossing bridge),如劳动力、餐厅员工、角色等。同时其中也体现了不同角度,如对这则内容表现出的忽视、承认、理解、联盟、自然化等。因此教授认为即使是一盘简单的意大利面,我们在其中也能充分看到文化的影子,其中同时显示了非/共享性。而当非/共享性中加入权力(power),则会变成文化侵占(cultural appropriation)或群体身份动员(group identity mobilisation)。因此,教授提醒每一位有志于研究多模态的学者,文化不是民族/种族,应当从维度和角度两个方面来看非/共享性;应将文化看作多模态互动,看作具有共享性与非共享性的符号,不能一切解释为文化语境;个人的来源/经验都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共享性,没有任何来源或经验可以凌驾于多样性话语与个人主义;应看到更多例外的价值并警惕实为霸权体现的“大文化”。教授认为普遍性基于个人经验,这些经验因人们的活动、文字和物质资源的流通、网络空间的多元化而变的复杂。应当促进多模态研究,反思超越象征性(将文化与跨民族/跨种族/跨语言混为一谈)的多样性。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副会长、麦考瑞大学Annabella Lukin教授发表了题为What does Halliday’s ‘reality triptych’ offer for understanding language in the climate crisis? 的主旨发言。教授认为韩礼德先生于1990年发表的论文“New ways of meaning: A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中围绕语言与现实的复杂关系的内容极具启发性,仍有助于我们分析应对当前环境状况(气候危机)。结合气候危机话语,她分析了韩礼德先生提出的语言与现实的三种关系并指出:(1)语言作为现实的一部分,使人们有可能协调物质实践,并构建与之相伴的社会关系,如我们可看到各种组织、机构和政府均使用语言来提出应对气候危机的方式,从而试图改变当前现实;也可看到一些公司通过语言有意识地制造错误信息,以阻止或拖延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这都表明,人们充分认识到语言具有塑造现实本质的力量;(2)我们所观察到的语言特性,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经验的本质。比如概率性表明一个特定的词或短语被使用得越多,越容易转化为我们对现实的体验。因此,现实从根本上依赖于语言资源,语言的某些特性也将成为现实的特性。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改变公共话语,从而为气候危机作出一定贡献;(3)语言积极参与了对现实的解释,即在建构现实时,语言也在随之发展。教授在发言中通过“climate crisis”、“climate change”与“global warming”、 “carbon emissions”与“carbon pollution”、及沃尔夫的“空汽油桶”学说,重申了语言与现实的复杂关系,及语言影响思维的重要论点。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副会长、麦考瑞大学Emilia Djonov博士在Beyond texts: Semiotic artefacts in library storytime的主旨发言中认为,图书馆不仅是提供阅读的场所,更是一个积极的连接者。它不仅连接了儿童与资源,更通过故事会时间连接了家长与儿童。博士团队所做的研究前后分析了新南威尔士州公共图书馆录制的57个图书馆故事会的实例,在今天的发言中她重点阐述了围绕资源和工具展开的多模态社会符号学分析。该研究中引用了多种理论,如多模态社会符号学中的社会实践、符号人工制品、人工读写能力以及仪式与符号。她将存在于故事会时间中的所有人或物看作符号人工制品,研究其在特定社会实践(故事会)中被使用的方式及作用,即作为主导符号(dominant symbols)出现,或作为针对某一特定故事时间、特定主题或特定表演的工具符号(instrumental symbols)出现。结果表明:书是主导图标(dominant icon),是进入新知识领域、新领域、新经验的识字和学习的象征,也是家庭/孩子/家人与图书馆之间的纽带;与其相对,能够帮助围绕“书”展开活动的所有均为工具图标,其中包含图书馆人员所代表的常规图标(legitimation icons)、起到连接家庭与图书馆、物质世界与符号世界的桥梁图标(bridging icons)、用来培养儿童所需的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无障碍图标(accessibility icons),以及起到一对一连接或小组连接作用的连接图标(connection icons)。Djonov博士认为有必要研究包括书在内的这些道具,因为它们可作为符号人工制品在不同的实践中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同时,教授也提到了对于是否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体裁”和“文本”等概念应用于故事会时间这一问题的思考。
悉尼大学Georgia Carr博士做了题为What the law says or what society says? Technicalising and iconising attitude in sex education的主旨发言。Carr博士认为SFL的大量研究分析了通过技术化(technicalisation)还是通过图标化(iconisation)进行的意义压缩,这些描述为科学和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见解,但通常侧重于概念意义而非人际意义的浓缩。因性教育提及科学知识和价值观体系,相关数据有助于分析人际意义,因此她利用澳大利亚悉尼一所高中性教育课上收集的数据探讨了人际意义的浓缩方式。她特别关注了其中出现的“同意”与“尊重”的相关内容,并认为“同意”带有提炼人际意义的倾向。因在解释和定义“同意”时需要加入态度,所以该词为技术化(axiologically charged technicality,axitech);而 “尊重”整体带有去除概念意义,增加人际意义的倾向,且为高度浓缩的概念,因此该词为图标化(axiologically super-or hyper-charged bonding icon,axicon)。由此,Carr博士探讨了人际意义如何被浓缩为axitech与axicon,也探讨了技术化概念/态度与图标化概念/态度。在结尾处,Carr博士重提Martin与Zappavigna发表于2016年的论文的相关研究,提示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找到浓缩的人际意义;其次,她回归发言主题,认为在性教育当中教授人际意义实际包含了法律描述和社会描述,作为社会一员人们需要同时掌握技术化态度与图标化态度,而人际意义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架起的桥梁。
海岸角大学Isaac Mwinlaaru博士发表了题为(Counter-)Securitisation of Ghana-US Relations in Media Discourse on Defence Cooperation Agreements: Insights from Transitivity Analysis的主旨发言。他引用Eroukhmanoff于2018年发表的内容,提到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最近将安全化概念(securitisation)理论化,认为安全化是政府对安全风险的意识形态建构,是一种追求隐秘利益的控制机制。防务合作协议(DCA)可能成为参与国之间权力不对称的场所和安全意识形态构建的场所,但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却未受到重视,因此他在本次发言中以“安全化概念”及“反安全化”为理论依据,考察媒体在解释加纳-美国间的DCA语篇时所用话语策略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而解释这种反语言。该研究数据取自348篇报刊文章、评论文章和社论。结果表明:媒体展示了有关“对加纳与美国防务合作的负面评价是一种风险”、“对加纳与美国防务合作言论存在偏颇报道”、“加纳与美国防务合作的构建是一个现存问题”、“针对行动存在负面描述”等方面的意识形态,表明媒体的论述有助于反驳美国“将目标组织和国家定义为对世界安全的威胁”的安全化主流叙事。同时Mwinlaaru博士指出媒体的抵制具有复杂性:首先,抵制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对和平与安全的军事化做法;其次,抵制加纳政府的共谋,因为加纳政府是不可信任的,会出卖国家的自由、主权和安全。基于该调查,他认为反安全化是一种话语现象,可通过SFL分析来解构。该研究拓展了安全相关话语批评研究的前沿,为研究国际安全关系中的抵抗话语提供了理论框架,同时也显示了SFL在解构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力量。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袁传有教授带来题为《功能语言学与法律语言学的互动 ——兼谈法治话语的“技术化”(Axitech)与“图标化”(Axicon)》。教授首先从多方面梳理了围绕“刀”制与水“治”的论述,其次重点介绍了SFL中的新理论,即Martin在国际韩礼德研究会2021年会中提到的“Axi-tech”与“Axi-con”。因本次2023年会中,Carr博士同样提起并论述了这两个理论,教授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理解。Axitech意即价值取向的技术性词语,即赋予概念意义一定的价值观,教授称其为“赋价技术性”;Axicon意即价值取向的图标化,使本已具有价值观的图标(或绑定符)得以加强,教授称其为“增价图标化”。从Axitech到Axicon,即为逐步去掉概念意义(discharging ideational meaning),同时加入人际意义(charg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的过程。最后,教授将Axitech与Axicon的理论应用于 “法制”与“法治”当中,论述了从“法制”到“法治”理念的功能语言学进路:法制(法律制度)是一个只带有概念意义的词语,为技术化概念(technicalized ideation),而法制(刀制/水治),则为技术化态度(technicalized attitude);法治(治国理念/原则)为图标化概念(iconized ideation),而法治(信仰、价值观)则为图标化态度(iconized attitude)。从法制(法律制度)到法治(信仰/价值观)的过程即为逐步去掉概念意义,加入人际意义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态度(attitude)由情感(affect)的好恶制度化为价值判断(judgement),继续升华为价值鉴赏(appreciation)的过程。同时教授也提出今后研究方法,即理论需与文本评价资源分析相结合,构建系统网络化(system network),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四、SFL的理论拓展
马德里自治大学Mick O'Donnell博士发言题目为Explaining specific choices in languages: a revised model of context of situation。他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SFL现有的情景语境的结构并认为,这种模式可以预测特定情景语境下的语言选择模式,但无法解释对话者在发出话语时所做出的具体语言选择。语言行为只是我们行为潜能的一部分,因此,在一个更广泛的情境语境中,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语言的体现,还有非意志行为的体现。基于上述观点,他提出了一个替代模型并说明,个人并非处于固定的情境中,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选择是由他们可用的情境框架(situational frames)以及在这些框架内他们可以适当扮演的社会角色(institutional role)决定的。角色的选择进而激活了个人可用的活动序列(activity sequence)。在选择要实现的行动时,个人还可以进一步通过选择语言或非语言行动的方式表现该行动。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作了题为Halliday’s Contributions to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ety的主旨发言。教授指出语言与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而韩礼德语言学也为此类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1)韩礼德语言学关于语言功能在语言结构中的实现的观点,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文本结构来理解意识形态的含义;(2)韩礼德语言学从三个元功能的角度对语言结构的详细描述,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我们可以将文本分析与解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通过上述观点,教授探讨了韩礼德语言学对语言与社会研究的贡献。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杨敏教授带来题为《法律话语研究》的主旨发言。教授认为法律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与法律问题”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大致分为静态文本与动态话语两个方面。她首先梳理了中外法律语言学的发展历程、研究特点与研究动态,并以社会语言学与批评话语研究为基础,探究了法律、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语言学研究整理归纳法律及其活动的语料与领域的同时,也为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提供语言学的视角与方法。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外国语大学侯建波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系统的意义:韩礼德语言学中的系统思想》。系统功能语法关注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探讨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表达意义。教授认为围绕韩礼德语言理论的功能方面论述颇多,而有关系统思想的内容较少。教授通过回顾语言研究中涉及的系统思想特征,探讨韩礼德语言学理论中的系统思想,考察韩礼德语言学与当代语言学其他派别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了系统思想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作用。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秘书长、山东大学王峰教授的《基于语料库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话语分析》融合语料库语言学与话语历史分析研究方法,以苗族地区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为例,探究了苗族地区相对于中国整体在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上的特点及新闻媒体使用的话语策略。结果表明:苗族地区贫困治理对外话语在主题上凸显了包括苗族传统手工艺在内的一系列地域特性,且主题内容的历时变化与国家整体脱贫工作的阶段性变化相契合。目标话语生动讲述了以苗族女性为主角,地方居民通过各类社交平台勤劳致富的故事,凸显了苗族居民在精准脱贫政策帮助下的主观能动性,及国家因地制宜脱贫策略的有效性。
中山大学胡婧媛博士在《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中国乡村语言景观研究》中指出社会语言学作为研究乡村语言景观的分析理论与工具,承担着多种作用。我国乡村语言景观与乡村生态、国家政策、地方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面临语言衰退、同质化及文化丧失的问题,并受到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影响。最后胡博士认为未来研究将强调跨学科合作、可利用新技术进行语言调查与保护,可谓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五、结语
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名誉会长、诺丁汉大学Derek Irwin教授应邀为本次年会致闭幕辞。他详细回顾了各主旨发言内容,认为这是一次主题丰富、内容翔实的会议,并强调了韩礼德先生的理论在不同语言学领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性作用,不断回顾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并发掘其思想。同时,语言学家也肩负着社会使命,应充分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一全面、详尽、强大且最终适用的理论所带来的新机遇,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借助便捷的网络技术,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在中国与澳大利亚,甚至更广泛的世界范围内搭建起良好的学术交流的平台,这无疑会吸引更多研究者加入,进一步推动“后韩礼德时代”的功能语言学的蓬勃发展。
原文来自李雨珊.2023.“后韩礼德时代”的功能语言学——国际韩礼德研究会2023年会综述[J].当代外语研究(6):185-188.内容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