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6

文学是一种反抗 ——致首届埃尔诺研讨会


中山大学  丁建新


尊敬的吴岳添先生、各位学者,

首届埃尔诺研讨会举办之时,正值三年抗疫的转折。一个书剑飘零的年代,我们相聚,只为推动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新晋作家的研究。我常想: 三年的苦难,我们的民族,是否有一天能有人像埃尔诺一样,书写这三年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成就一部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朽著作?

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遵循了自己的政治旨趣。没有什么中性的书写。埃尔诺的字里行间,从头到尾纠缠着这样的追问: 什么是阶级?什么是身份?什么是成长?什么是身体?什么是性与性别?她的书写中,两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字里行间,少有爱情与婚姻的温情脉脉。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同样感觉不到温情脉脉的爱与温馨,看到的只有一点点重口味、一点点脏的性与性别的如影随形。初夜、经血、裤衩…唯独缺少的是爱意与愉悦。她对女性身体的发育很敏感。对用身体取悦男性似乎心存芥蒂。她说过,如果他们不了解我们的身体,我们将永远得不到解放。这似乎留存了小时候妈妈教她的痕迹:对待男性要像对待魔鬼一样。

埃尔诺说,没有什么写作与风格不言自明。性别有的时候就是她的阶级与种族。这个是布迪厄意义上的阶级。她说她永远是劣等阶级。没有土地的农民、工人、小商贩家的孩子,因为出身、口音和行为举止,而遭人鄙视。年轻的时候,她就决心用写作来为她所处的阶级复仇。文学是一种反抗。她说,我们应该待在文学里,因为文学有它自己较高的价值。对于她来说,文学好像是一块自由的大陆,与她所处的真实的社会是两个世界。

埃尔诺写的是一个时代的苦难,是战后几十年的苦难。贫穷、死亡、疾病、战乱。她说,文学是一片大陆。她不由自主地与她所在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对于她来说,写作意味着改变现实的一种可能性。她所用的中性的语言,往往是受难者、弱者的语言,不同于生活中她使用的标准法语。她用的是一种介入的风格,寻求改变。她说,不能因为少数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使地球变得越来越不宜居。

这位出身在诺曼底一个小镇卑微家庭的作者,小时候成长的环境是杂货店。母亲强势,鼓励她阅读。觉得阅读要比学缝纫重要。父亲对自己下层身份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曾经追着要用刀砍了母亲。她做过中学教师,嫁给中产阶级,经历不合法的堕胎,养育两个孩子,经历离婚,后来又就职大学教职。然阶层的“跃升”所带来的不适却如影随形。

写作如刀。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所言,她勇气与手术刀一样的精准,解剖了个人记忆的集体限制。她说,她之所以使用无人称叙事,是因为她希望“通过集体的经历来截获投射在个人记忆的屏幕上的反光”。

对于语言,埃尔诺具有与众不同的深刻洞见。她说,一些纯粹的词汇,如dream,love,heart,没有纯粹的实际用处,却给人以来世的感觉。对于每个人来说,拉丁语被赋予了一种外在的道德标志和一种对命运的信念。法语像每一种语言一样,都划分等级,谴责懒惰与品行不端的女人,赞美端庄有能力的女人。“它混杂着方言的不规范,与洪亮有力的声音、罩衫和蓝色工作服里的结实身躯、带小园子的低矮房屋、下午的狗吠和吵架之前的沉默是分不开的。语法规则与正确的法语是与中性的语调和学校女教师白皙的双手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没有恭维和奉承的语言,包含着刺骨的雨水、陡峭的悬崖下灰色的鹅卵石海滩、在体力劳动者的粪便和葡萄酒上倒空的便桶,在传播着信仰与规定”。她的语言哲学,不仅有语言作为不平等场所的洞见,而且将语言与价值、道德、信仰相连结。

“一切都将在一秒之内消失。从摇篮到临终床上积累起来的全部词汇也会消失。在节日餐桌的谈话中,我们只会是一个越来越没有面目、直到消失在遥远一代无名大众里的名字”。我们只有自己的经历,而它不属于我们。

埃尔诺是一个集大成者。从埃尔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社会战后几十年的欧洲社会的黑影憧憧。在她的写作中,我们读到萨特,读到波伏娃,读到布迪厄,读到福楼拜,读到普鲁斯特,读到弗吉尼亚·沃尔夫…

埃尔诺在中国,是一个一夜成名的名字。我们要特别感谢全国法国文学前会长吴岳添教授,用他独特的文学素养与远见最早译介了埃尔诺的代表作《悠悠岁月》给中国读者。他今天应邀出席首届埃尔诺专题研讨会,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与鼓励。我们很快就有机会聆听先生作为译者对埃尔诺理解的心路历程。

我也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刘成富教授、越秀外国语学院葛金玲副校长,感谢二位给我们带来专业的主旨发言。我还要特别感谢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令飞教授。先生是离开康乐园十多年之后第一次回来参与我们的学术活动。一个学科,要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优良传统,而不是刚好相反。先生离开的时候,是学科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最后,我特别要感谢组织这次会议的广州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的年轻学者。Vicent、Kemo、老牛、李笋、晓旭胡蝶雨时。这次会议,只是我们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正在筹建的埃尔诺文学馆,将会是全国首家。我们要借此推动这位伟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的研究。

谢谢各位。